1、名称:人民剧院
2、营业时间:
3、区域:
人民剧院相关介绍:
特色:
人民剧院(原名大舞台)地处原汉口大智路,汉口老火车站附近,这里人口稠密,外地游客甚多,尤其以喜爱京剧者甚广。1914年汉口资本家韩惠安等人看准这块经营演出的宝地,集资筹建了一座表演戏剧的剧场,取名为“汉口大舞台”。韩本人不仅一个是京剧迷,且熟悉戏剧界的情况,又善于经营管理,他经常派人到“京”、“津”、“沪”等地邀请京剧名角演出京剧,有时还兼演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使“大舞台”逐渐形成以演京剧为主和其他各剧种进行艺术交流的演出场所,在全国颇负盛誉。 1917年,韩惠安聘请汉口戏剧界知名人士傅一心为经理,傅广交朋友,受到戏剧界人士的推崇,他首创在汉口大舞台京剧、汉剧、新剧(今为话剧)同台演出的先例,在艺术上进行交流和革新尝试,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1920年还聘请花鼓戏名角江秋屏,朱福全、严少卿等,在汉口大舞台唱花鼓戏,并将“汉口大舞台”更名“共和升平楼”。 1927年大革命胜利后,国民政府迁都武汉,这给武汉的演出带来了繁荣,大舞台特邀请京剧名角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等前来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 1933年随着演出市场的繁荣,韩惠安将剧场进行重建,更名为“明记大舞台”。全国京剧名角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荣、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李万春、盖叫天、江妙香等先后到此演出。 1949年7月17日,“大舞台”改名为“人民剧院”,仍以演京剧为主,中南文化部派人赴香港,将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张君秋等接来武汉与中南京剧团的部分人员和在汉演出的“明星京剧团”联合组成“中南实验京剧团”在人民剧院 演出一月之余,观众盈门,座无虚席,演出盛况空前。 1954年人民剧院(原大舞台)移交武汉市文化局接管,不仅演出了丰富多彩的京剧,而且还将其办成“全国戏剧艺术交流演出”的阵地,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和名演员,如:广东粤剧名演员红线女、马师曾等;广西桂剧名演员尹羲等,川剧名演员杨发鹤、陈书访等;湖南湘剧名演员徐绍清、彭莉农等;安徽的黄梅戏名演员王少舫、严凤英等;越剧名演员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等;评剧名演员小白玉霜、新凤霞等,均到人民剧院进行过交流演出。 1957年,武汉市文化局投资对人民剧院进行了一次大修,将门面扩大装饰并与内部连接从一楼到三楼全部贯通前后形成一个整体。1973年剧院内场又进行了一次整体装修,将座位全部改为真皮沙发套座,观众厅顶棚下降3米,增设一个放映室,改为电影放映、戏剧演出两用的剧场,并增设了冷暖设备,一般为白天放电影,夜晚演出戏曲剧等文艺活动。 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剧院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仍以演出戏剧、放映电影为主,进行综合开发之后增设了“太空城歌舞厅”、“皇城卡拉OK厅”、“皇城酒店”、“台球室”、“电子游艺厅”、“茶坊”等经营项目,以满足多层次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并逐步形成为集“戏曲剧”、“电影”、“饮食”、“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场所。 进入21世纪,剧院为全面贯彻武汉市人大“四号议案”关于加强武汉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和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强市的口号以及市宣传部在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新的部署,在市文化局党委和局领导的帮助下,于2003年对“老字号人民剧院”进行整体的维修改造,通过维修改造后的人民剧院(原大舞台)在基础设施、演出功能上将有极大的改观。 距今已有80余年历史的人民剧院(原大舞台),曾接待过全国许多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来汉演出,连接着大批的忠实观众,他是武汉地区文化艺术团体演出的主要文化阵地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需求,“百年老字号”的大舞台经过整体的维修改造必将焕发新的活力,逐步形成多功能的文化娱乐阵地。“大舞台”将本着树立“百年老字号”的经营理念,与企业、商家联手共同开发品牌效应,创造经济效益,为创建武汉地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贡献。
关键词:艺术娱乐 , 剧院
人民剧院联系方式
1、地址 江岸区友益街105号 邮编:
2、电话:027-82836143
人民剧院网络联系方式
1、网址:多个网址用|隔开,需复制到浏览器重新访问。
友情提醒:人民剧院的信息来自网络,本站不对人民剧院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做保证,武汉一卡通网站会不定期核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