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开进社区你会买单吗?

  在成都,既有城市级的地标型书店,也有各种小而美的独立书店,近两年,成都涌现了越来越多新类型的社区书店,它们不仅是个性化的文化空间,也正在与社区整体格调相融合。突然暴发的疫情,倒逼书店思考并探索可能的转型与出路。今天将分享方所首家社区书店,聊一聊社区商业新玩法!

  方所书店得名于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定是常住,便成方所”。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书店,严格意义上是一个以当代生活审美为核心,涵盖书籍、美学生活品、植物、服饰、展览、文化讲座与咖啡的公共文化空间。

  据了解,第一家方所是由例外创始人毛继鸿一手打造的,于2011年11月25日在广州太古汇商场爱马仕店的旁边正式开业,这是一家集书店、美学生活、咖啡、展览空间与服饰时尚等混业经营为一体的书店。

  不仅如此,从2011年11月开业至今,方所已成功举办将超过400场跨界讲座活动,平均每月6-8场,涵盖当代艺术、设计、建筑、时尚、电影、音乐、文学、历史等文化领域。

  随后,成都、重庆、青岛等地的方所相继开业,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搭建了一处新的文化空间。但是在阅读方式不断创新、内容媒介日益丰富的今天,方所不仅仅要把书店开进购物中心,还将目光放在了社区书店运营上。

  方庭是方所首家社区书店,在成都市金牛区华侨城商业区的东南侧,毗邻华侨城欢乐谷,在整个喧嚣的商业街区中占据了一个相对于安静的角落,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共有两万余册图书、杂志,上万种商品。

  “基因里有相同的血,但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方所一般布局在大型购物商场,而方庭主打社区文化空间。”方所西南区负责人徐敏介绍,作为方所旗下首个自营主题型社区书店,方庭旨在打造以音乐与文学为核心的圈层、社群和垂直领域的主题型社区文化公共空间,辐射周围70万社区人群。

  社区书店是坐落在社区街巷的书店,它让书店从传统意义上的卖书、买书空间,扩展成交流、休憩的复合文化空间。据了解,方所的定位是综合性文化地标,而方庭是面向社群和垂直领域的文化空间,更偏向于主题书店形式。相比综合型的方所,方庭将更深入地融入社区、面向社群,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丰富的文化生活。

  进入书店之前,门口斑驳的砖墙下,一本科恩的《渴望之书》破开墙面,承载起书与音乐的桥梁,昭示了方庭书店的主题。书店一层吊顶结合圆柱型态,由几个不同尺寸的同心圆构成,看似随机的连接造型给人复古磁带的转动联想。

  二层以艺术与阅读为主。以磁感线形成的流线,将主要使用区域分为:两层环形的书区,马蹄形平台桌书区,可变换的演讲区,户外咖啡区,员工后台休息和办公的区域。平台桌书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换成演讲区,增加空间的使用功能。

  方庭书店作为主题型社区书店,是方所与在地文化结合的进一步深耕实践,可以更加精准地服务于所在社区人群,将优质的阅读体验和活动资源深入到社区,让居民可以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更加辽阔的文化视野和更加便利的文化内容。

  针对华侨城欢乐谷周边社群年轻化的特点,方庭在书籍的选择与陈列上突破常规,运用场景化的小主题,如地铁上读“哲学系”、爱书人必点的“黑拱门”套餐、好好睡觉等,以更活泼更贴近生活场景的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针对在地文化,方庭则推出“成都成都”系列图书与本土造产品。

  淘黑胶,买书,买CD,喝咖啡,听音乐现场演出..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是充满宝藏的文艺综合体,这些深入到城市毛细血管的小而精的书店让阅读无处不在。

  书店正在从一个以图书为主的销售空间,变成一个城市的文化空间,通过传递阅读能量改变城市景观,改造城市的面貌。今后方庭将聚焦与所在地文化充分交融、互动,将通过举办多样化的音乐演出、阅读分享、文创市集等活动,呈现书店与社区关系的不同面向与无限可能。未来,周边社区的居民不仅可以来方庭近距离接触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参加音乐市集,也可以成为活动的主角,分享生活的方方面面。

推荐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