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回武汉了”。9月11日8:00,天朗气清,援汉医生姚玉学、妻子黄卫琴和儿子姚可从酒店出发前往武汉大学。今年高考,姚可以660分的高分被武汉大学测绘专业录取。
早上9:00,一家人抵达武汉大学,没有急着赶往报到点,在校园门口合了张影。姚玉学略显激动:“支援武汉时,曾和儿子定下樱花之旅,今天,约定真的实现了。”
“我在这里等你,希望你能更加刻苦考到武汉来,听说武大的樱花很美,我想等你来,带着我在武大的校园里闲庭信步,自由呼吸。”
姚玉学解释:“在武汉,人们都把我们当作英雄,但武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呀。写这句话的初衷,是想激励他考上武大。我希望他能在这接受教育。”
对儿子姚可来说,考武大并不是他心里最初的想法。“怕自己考不上,高三上学期有几次摸底考试,凭那时的分数考武大还有点悬。”姚可坦言。
收到信后,姚可憋着一股劲,默默努力。“爸爸在武汉抗疫,我在家里不能给他丢脸,他在武汉等我,我一定要过去。”
妈妈黄卫琴告诉记者:“看完信后的姚可,更刻苦了,除了学校要求上的网课,他自己还另找网课学习。一般,他早上6点起床复习,晚上11点才睡。那段时间,他真的很辛苦。”
高考成绩出来后,姚可意外且高兴,“应该可以冲刺武大了”。当分数线出来后,姚可更确定了。填报志愿时,他毅然决然填报了武大。
在送孩子报到前一天,姚玉学驻足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停留了会,他没说什么话,只是抬头看了看他曾工作的11楼。
他还去看了看已康复的赵阿姨。见面时,两人快步走向对方,深情相拥,赵阿姨紧紧握住他的手,有说不尽的感谢:“生病期间,没有他全心全力照顾,我不会这么快康复。”
姚玉学回忆,刚来武汉时和队友接管两个病区,共80张床位。每天,他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入红区为病人治疗。93岁的高爷爷,为了怕他们感染,总是跟他说:“你莫进来,我蛮好,有问题我再叫你。”
他笑着回说:“没事,不用担心”。第二天,他自制一沓卡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电话号码、微信,查房时发给病人,告诉他们,有问题,及时联系他。
“他们都把我当亲人呀!”他感慨,志愿者司机每天不计报酬地接他上下班、武汉学生冯子翔写信为他加油鼓劲件件事、各个人,都让他动容。
姚玉学就是这样,念着武汉,想着武汉人。他曾在这座城拼命;如今,他的儿子跟随他的脚步,也将在这座英雄之城开启新生活。
12000多名干部如同12000多个火种,在茫茫大凉山散发着光与热,誓与贫困决战到底,在今年年底前完成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
当前顾客的节约意识正变得越来越强,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制止餐饮浪费在全社会形成风气,以及人们的饮食需求由“吃饱”向“吃好”转变,餐饮浪费现象必然会不断减少。
家住江北明发滨江的吴老先生来到位于鼎泰家园的南京公交江北新区公司第三车队,高兴地从车队管理员手中领回失而复得的手机。这个老先生原本以为找不回来了的手机中存储了很多亲友联系号码和珍贵图片。
南京公交集团第一客运公司汽车三队68路4222车驾驶员周斌到达底站后,在进行车辆“一趟一清扫”时,发现车厢座椅边上有一个包,他第一时间上报,并把失物交给车队。
从普通急救志愿者,再到持证讲师,几年来,郭云飞已经讲了200多节课,而他的主业其实是金融行业的咨询顾问。 有一群人,虽主业不在三尺讲台,但默默在人们需要的地方志愿奉献,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