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来自湖北恩施的“好吃佬”,曾经在武汉读过四年大学,现在深圳工作。在武汉的那一段青春时光,令我至今难忘。工作这些年来,我经常会想起武汉的热干面、豆皮、苕面窝、欢喜坨、糯米包油条等小吃,在我印象里,这些武汉的小吃,就是武汉的味道。
工作后,每次单位公派出差,只要目的地是武汉,我都尽力争取,不为别的,就为了吃到一碗地道的、香沁鼻肺的武汉热干面。可我的同事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成都、香港的美食更迷人,在他们眼中,武汉的“传统美食”只有鸭脖子。
尽管我这个菜鸟好吃佬还数不尽江城的美食,尽管这些能说得出的传统美食没落许久,但地道的“武汉味”始终存在于这个城市之中,只要你肯寻访,依然能找到品尝这些美味小吃的地方。
一口醇香,吃了四年,一世难忘;几张碗碟,烹制美食,留下文化。如今,各地都在挖掘各自的美食文化,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小小美食不仅招来了众多饕餮游客,更成为一个城市的无形名片。
我希望能寻找到最地道的武汉小吃,营造属于武汉自己的饮食文化,进而让武汉小吃走向全国,迷倒全世界。
赵女士说,她今年33岁,从小爱吃,现在是公司有名的“好吃佬”,喜欢品尝各类美食。赵女士的老家在湖北恩施,她说,在武汉读大学的四年期间,走街串巷把武汉的小吃都吃了个遍。
写这封信主要源自同事之间的一次小争吵,当时公司几个好吃佬在一起讨论哪座城市的小吃最令人迷恋,她选了武汉,别人却选了成都、香港等城市。
实际上,只要在武汉生活过的人们,都会知道,鸭脖子的历史不过十来年,而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美食也绝非乏善可陈,诸如蔡林记的热干面、四季美的汤包、谈炎记的水饺、老通城的豆皮、五芳斋的汤圆等等。
她曾经有一次看名嘴赵忠祥在参加一个电视节目时,主持人问他,早餐最爱吃啥,赵忠祥说,最想吃上一碗香喷喷的芝麻热干面。但她的很多同事甚至都不知道,热干面为何物,更不知道它源自武汉。她因此很不服气,她认为武汉小吃有文化,美食“最地道”。
但是在她的印象中,武汉的小吃现在都是各自管各自的,做得好的小吃,几乎每天门前都排队,但仅仅也只局限于做得好吃,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她说,她希望武汉的小吃能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像蔡林记、老通城、户部巷等,敢于树立百年小吃店的品牌,做成媲美麦当劳、肯德基的食品产业。不仅如此,武汉小吃文化还需要向公众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武汉小吃文化,进而成为武汉小吃的忠实粉丝。
“要知道,小吃可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哦。”赵女士说,“作为一个在武汉生活了4年的外地姑娘,作为一名湖北老乡,我真心希望武汉能寻找那些属于自己的武汉味道,拂去那张美食文化照片上的尘封,让武汉味飘香四海。”